芳菲四月,草木葱茏。即将在北京延庆举办的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作为一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彩对话,正向我们走来。
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恰是这一年,国务院批准北京市代表中国政府申办201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七载过去,长城脚下,曾经荒僻的山野农舍已成"一心、两轴、三带、多片区"的万花之园,神州大地上,天蓝水碧山青的动人图景时时上演,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一幅久久为功、关乎亿万人民福祉的生态文明建设画卷徐徐铺展。
力量之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塞罕坝沙地不再荒芜,库布其沙漠不再是"死亡之海",九曲黄河也不再是万里黄沙逐水流……中国的一系列"绿色奇迹"助推全球变绿,国土绿化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这一切正发轫于生态文明建设在党中央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战略位置。
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系统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难题。
2013年9月,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提问时,习近平总书记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作出全面阐述——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7年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重要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力量之源。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标志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体化新进程。2018年,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全民共识。
既有高屋建瓴的方法指导,又有细致入微的把脉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推进。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博士评价,中国政府已经依据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制定了发展目标以及相应策略,"中国正在生态文明之路上稳步前进"。
改革之重:实行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
管根本,管长远,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丽阳坑,一条流经浙江省丽水市城区的小河。过去这里污水直排入河,臭气熏天,两岸居民20多年不敢开窗。彻底的改变源自2017年,由"河长"牵头进行的综合整治使丽阳坑的水质从劣五类提高到四类。河长制成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个鲜活缩影。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回望过去7年,生态文明建设按下快进键。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陆续发布实施,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充分体现在党中央审议通过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2015年9月,改革文件印发,明确提出到2020年,构建起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等八项制度构成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拔地而起。
与此同时,法治重拳出击,中国生态环境法治体系正不断完善。
2015年元旦开始实施的新环境保护法,被称为"史上最严"环境保护法。"公益诉讼""按日计罚""查封扣押"等撒手锏,成为打击环境违法者的有力武器。2016年5月,《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正式印发。至此,"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齐备,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充足"弹药"。
7年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等相继出台,制度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掀起的"绿色风暴"席卷全国,被称为中国环境监管模式的一次变革。这一创新制度,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从"查企"到"督政"的转变。
发展之本: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产生活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
4月的河北塞罕坝林场,绿意盎然。高大挺拔的云杉、樟子松昭示着这里的生机和活力。2018年8月,林场完成首笔3.68万吨造林碳汇交易。首批森林碳汇项目计入期为30年,其间预计产生净碳汇量470多万吨。按市场行情和价格走势,造林碳汇和森林经营碳汇项目全部完成交易后,将带来超亿元的收入。
塞罕坝人以实践生动诠释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真谛。
7年来,淘汰落后产能、加强散煤治理、提高燃油品质、减少化肥农药、发展清洁能源……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国,清洁能源投资连续多年位列全球第一,也是全世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能力最大的国家,化肥、农药使用量双双实现负增长,源于中国的绿色技术正在造福更多国家。
从市区到农村,从稚子到老人,推进垃圾分类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社会的"大合唱"。不久前,上海首家从事垃圾分类活动的专业化社会组织——上海虹口新时尚垃圾分类事务所揭牌成立。该事务所将发挥社会组织的桥梁作用,帮助全区1万多名楼组长组织居民开展社区生活垃圾分类。
这样的绿色生活方式已成为风尚——城乡居民认种认养树木、捐资捐物种树逐步兴起;坚持光盘行动,一次性餐具越来越少;倡导绿色出行,共享单车和新能源汽车在城市中蔚然成风;节能低碳家电成为消费者新宠……
日积月累,久久为功,功成不必在我。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愿景已化为人民的自觉行动,根植在每一片绿意中。
(记者 杨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