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以磅礴之力鼓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4月30日上午,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缅怀五四先驱崇高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总结党和人民探索实现民族复兴道路的宝贵经验。
五四运动对中华民族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多次用"伟大"一词点明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大历史观来看,五四运动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研究,深刻揭示五四运动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深远影响。要坚持大历史观,把五四运动放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来认识和把握。"
对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来说,五四运动唤醒了民众的国民意识,弘扬了伟大的爱国精神。五四运动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自发地进行组织、群众参与广泛的一次斗争,标志着民众国民意识的觉醒。中国人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在五四运动中演绎得淋漓尽致,"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的口号展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血性和民族大义。对于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来说,五四运动是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的集中展示。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斗争过程是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的过程。五四时期,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李大钊、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中起了领导作用。同时,五四运动的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斗争史上第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运动,表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向更高层次迈进。
对于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来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不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并不断完善发展,还使工人阶级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为党的成立积聚了工人阶级、青年知识分子等先进力量。从此中国有了新的革命道路和革命前途。所以说,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五四运动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
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味清醒剂,它承载着旧中国艰难曲折的痛苦蜕变,饱含着爱国志士探索追寻的艰辛路程,鞭策人们不忘历史、牢记国殇、珍惜当下、奋勇向前。对于国家而言,回首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利于铭记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来之不易,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认同,从而自觉坚持党的领导,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力量。对于个人而言,五四精神作为五四运动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有重要的激励和鼓舞作用。
五四精神包含爱国主义、勇于革新和追求真理等内容,有利于当代青年形成家国情怀,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养成坚毅的品质和优良的作风,从而达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目的。五四运动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思想对于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于凝聚共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青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应当顺势而为,汲取五四精神的丰厚营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
把这些要求落实到具体行动中,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做起。首先,青年应练就过硬本领,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品德能力,这是青年实现自身价值、为国奉献的必要前提。青年应不断提升个人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实践技能,增强自身独当一面的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把自己塑造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其次,青年应增强社会责任感,明确自身对于国家和人民的责任。青年应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现实诉求,自觉地把自身需求与社会需求相统一,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联系。最后,青年应为国家做贡献、为人民做实事,把家国情怀落实到实际行动中。青年应乘全面深化改革之机,积极探索、创新创业、迈稳步子、踏实做事,在笃行实干中推动社会发展。
五四运动对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五四精神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已融入民族精神的宝库。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爱国奋斗成为时代最强音。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应当汲取五四精神的丰厚营养,勇于担当、奋发图强,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
(作者系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永胜,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贺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