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6日 星期五

理论频道: 力量的源泉

理论频道
理论新闻 
力量的源泉
Apr 26th 2019, 00:00, by 人民网

  书名:力量的源泉——改革开放以来群众的首创精神

  作者:石仲泉 主编 欧阳辉 肖伟光 副主编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4月

  ISBN 978-7-01-020580-9

  内容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让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告诉我们,只有发自内心尊重群众的智慧和创造,才能更好推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讲实践、说故事,下篇讲理论。实践部分,选取小岗村、深圳、浦东、中关村四个改革地标中具有典型性的事例人物,突出故事性,以小见大,寄理于事,短篇幅内勾勒出人物形象,通过鲜活的故事与细节,呈现改革开放的蓬勃生机。

  理论部分,邀请权威学者就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相关论述展开理论阐发。

  主编简介

  石仲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共党史学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在中央机关从事理论研究、党史研究和创作。主要创作经历有:曾参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组等工作;直接主持编修《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主持编修《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八年。个人主要专著有:《我观毛泽东》、《我观周恩来》、《我观邓小平》、《我观党史》、《长征行》《毛泽东的读书生活》《党史热点面对面》《红军长征热点面对面》等。有多部著作荣获国家级图书奖。

  目录

  前言

  实践篇

  第一章 小岗村的故事

  第二章 深圳的故事

  第三章 浦东的故事

  第四章 中关村的故事

  理论篇

  第五章 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力量的源泉"

  ——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人民群众观

  第六章 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

  ——学习毛泽东关于群众首创精神的重要论述

  第七章 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

  ——学习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人民力量观

  第八章 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重要论述

  后记

  部分内容

  第二章 深圳的故事(节选)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以来,中国的改革已经走过了 40年的峥嵘岁月。相较于人类发展历史的漫漫长途, 40年宛若弹指一挥间,然而,这 40年却足以让一个国家和她的 13亿多人民的命运发生巨变,从曾经的积贫积弱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昂首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历史,总是在一些重要时间节点上更能勾起人们的回忆和反思。回溯过往,总有一些特殊的地点、人物和事件,提醒人们鉴往知来、勇往直前。深圳,这个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因改革而强的城市,正是这样一颗闪亮的明星。 1979年,蛇口轰然响起填海建港开山炮,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深圳这个小渔村,从此踏上历史舞台。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肯定了深圳经济特区所取得的卓越成效,让全国坚定了改革开放的信念并继续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 40年来,令人称道的"深圳模式"和"深圳速度"如同一段传奇,镌刻在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画卷之中。

  一、开局:"蛇口模式 "孵化 "深圳速度 "

  深圳改革开放发轫于与香港隔海相望的蛇口。2017年 12月 26日,深圳市"蛇口改革开放博物馆"正式开馆,这是全国首个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内设置《春天的故事》《袁庚》等展览,通过串联起与改革开放相关的小物件、小场景、小事件,对蛇口改革开放事迹进行辑录和追忆,还原时代记忆,系统展示深圳蛇口首开国门、开拓创新、迅速发展的全景画面。

  一切寻常,自有不易。博物馆里看似平静的述说与展示,浓缩了蛇口乃至深圳改革开放的风雨历程。历史镜头回放到1979年,招商局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招商局蛇口工业区,这是中国经济特区建设的最早尝试,被称作中国改革开放的"试管",比深圳经济特区的正式成立还要早 1年零 7个月。

  蛇口工业区开创了新中国最早的园区基础建设标准——"五通一平",这就是通水、通电、通车、通航、通电讯和平整土地,并在 1980年 1月正式打开国门招商引资。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窗口,蛇口工业区首倡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效率观和价值观。 1981年蛇口首次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被誉为"冲破思想禁锢的第一声春雷",响彻大江南北。此后兴于蛇口的创新理念"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和"敢为天下先"也都成为改革开放进程中最具影响的时代强音。

  在党的领导下,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充分运用中央赋予的自主权,大胆突破,进行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多项"中国第一"或"全国之最"被写进历史,例如率先实现超产奖励制、首开全国招聘用人制度先例、率先改革工资分配制度、率先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第一个实行职工住房商品化等一系列配套改革。这些探索为中国其他地区推行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借鉴。

  蛇口"摸着石头过河"改革的成功经验被媒体誉为"蛇口模式",核心是企业摆脱行政干预,充分发挥自主权,按照市场法则和经济规律办事,运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搞活经济。在"蛇口模式"创造的良好营商环境下,蛇口工业区孵化了一大批具有"蛇口基因"的优秀企业,例如中国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南山开发、中国第一家由企业创办的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中国第一家由企业创办的商业保险机构——平安保险、全球最大的集装箱制造企业——中集集团以及华为、腾讯、中兴等创新型企业。蛇口被称为"单位面积培育知名企业最多的地方"。

  在"蛇口模式"的推动下,"拓荒牛"式的开创精神开始在深圳这座城市扎根,众多地标性建筑拔地而起,从 38年前最高的楼房只有 3层,发展到现在 100米以上摩天大楼近 1000栋,"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享誉海内外。

  二、传承:创新基因培育"科技绿洲 "

  历史的镜头缓缓摇过,人们不难发现,发端于蛇口的开放与创新精神,早已写入深圳这座年轻城市的基因。

  2017年 8月,一篇题为《美国终身教授的海归全记录》的文章在网上"疯传",尤其在高校和科研界引起高度关注和热议。故事的主人公邓巍巍在 2017年 5月放弃美国终身教职,加盟了南方科技大学力学与航空航天工程系。对于这样的选择,邓巍巍表示:

  "不是有了海归的念头才选择南方科技大学,而是因为南方科技大学才有了海归的念头。"使邓巍巍得到回国感召的南方科技大学,在诞生之初就备受关注。 2010年,深圳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创建了南方科技大学,致力于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通过开放式科研体系建设,超前布局量子科学、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承担一批体现核心竞争力的重大科研任务,并探索技术转移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南方科技大学的建立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样本,也是深圳致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一个缩影。对于创新的想法和人才,这个城市从来不亏待。2014年,同样是海归博士的陈宁和他的团队从美国来到深圳,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到安防领域,其公司开发的"深目"人像智能平台自 2015年在深圳市龙岗区上线后,协助公安破案 4000余起,找回多名失踪儿童和走失老人,现在"深目"系统在全国已建设在线智能前端设备 1万多路,拥有 80多亿动态人像数据。

  "很难想象我们当初如果选择创业的地方不是深圳,项目能不能如此快速落地并迅速产业化。"陈宁表示,人工智能行业经过几回起落之后在很多人看来前景并不明朗,再加上安防行业壁垒很高,因此他们创业之初备受质疑。"深圳是最适合海归创业的城市之一,深圳人口大部分都是外来移民,他们有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国外先进的技术和国内开放的市场相结合,是人工智能项目能迅速规模化产业化的重要原因。"陈宁说。

  "深圳的科研创新体系有' 4个 90%'的鲜明特征,即 90%的研发人员、研发机构、科研投入、专利生产集中在企业。"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表示,现在的深圳是一片生机勃勃的"创新绿洲":2017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 GDP比重 4.13%,接近全球最高的韩国、以色列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达 32.8%,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

  包容开放的人口人才政策给深圳新产业新技术的聚集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助力深圳产业升级,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据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孙福金介绍,为了集聚人才,深圳一方面发挥市场在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发挥行政的力量进行制度创新,并做好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布局,让人才适得其所。以去年为例,深圳市常住人口增加 60万,其中引进人才 23万,居国内一线城市首位。面对为整个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外来务工人员,深圳通过较高的社会保障水平以及无差别的公共服务为外来人口创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据统计, 2017年深圳社会保险参保率为 5881万人次,居全国首位,养老金水平和医疗保障水平都居全国前列。"通过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和较高的公共服务水平为外来人口创造'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实现深圳梦'的创业环境。"孙福金介绍道。

  个体的选择只有熔铸进历史的进程,才能回荡出巨响。城市平均人口年龄32.5岁的醒目数字,就是无数青年人共同选择将个人命运置于深圳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的有力印证。

  三、再出发:打造千亿量级的特区"精华 "

  对于一段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创造一段新的历史。2012年 12月 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离京视察的"第一站"即来到深圳前海,向世界郑重宣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时代强音,嘱托前海要"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实行比特区还要特的先行先试政策"。

  前海是深圳西部、珠江口东岸一片完全由填海而来的新区域,面积仅15平方公里。习近平当年视察前海合作区时,前海还是刚刚完成填海的一片滩涂。如今,前海从零起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迅速崛起为一座充满生机活力和强大辐射带动能力的现代服务业新城区。

  2015年 4月,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挂牌成立,距今刚满 3 年。 1000多个日夜的高速运转,前海蛇口自贸区交出的成绩单令人振奋:自贸区注册企业日均产出从挂牌时的 3亿元升至 2017年的 6亿元,税收收入也从 174亿元增长至 345亿元,两年时间全部翻了一番。 2017年底,自贸区注册企业增加值达 1528亿元,每平方公里产出突破 1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占深圳市的 61%、广东自贸区的 74%、全国自贸区的 28%——如此傲人的成绩使前海成为特区"最浓缩最精华"的亮点。

  "创新是第一动力,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的爆发式、跨越式发展源自制度创新的驱动。"深圳市委常委、前海蛇口自贸区管委会主任田夫表示。 3年来,前海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集成,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创新体系,形成了以投资管理体系、贸易监管模式、金融业对外开放示范窗口、社会信用体系、法治建设、人才管理、市场化治理等七大板块为核心的制度创新"前海模式"。

  以商事制度改革为例,自贸区实施"多证合一"和"一照一码",企业办理营业执照和外商投资备案回执时限从自贸区成立前的 20个工作日减少到两个工作日。目前,前海开业的商事主体数量已超过 6万家,在全国自贸区位居前列。

  一份前海蛇口自贸区管委会给出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自贸区共推出制度创新成果358项,全国首创或领先 133项,全国复制推广 9项,全省复制推广 62项,全市复制推广 79项。通过充分激发自贸区"制度创新策源地"和"改革开放试验田"的活力,深圳再一次走在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前列。

  抚今追昔,深圳经济特区的改革历程纵然经历千难万险,却从未停歇。站在历史的肩膀上,这个沉淀着创新与开放基因的年轻城市,再一次将自己置身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洪流中,以勇立潮头的使命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贡献深圳智慧和深圳经验。

  40年弹指一挥间。深圳,从昔日一个小渔村,发展成如今的"梦之城",生动地展现了"改革"这一如椽巨笔描绘出经济社会展翅腾飞的巨大奇迹。

  以深圳为起点,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发展的传奇每日都在书写。 40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推出 1500多项改革举措,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更坚定地向中国人民和世界展示出我们党坚定不移深化改革的决心和信心。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