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7日 星期二

理论频道: 精准对接“一带一路”建设 推动我国区域开放走深走实

理论频道
理论新闻 
精准对接"一带一路"建设 推动我国区域开放走深走实
May 8th 2019, 00:00, by 李本和 赵菁奇 李宇涵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我国区域开放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不同区域板块对外开放各具特色。但与此同时,各区域也存在着规划缺乏统筹协调、体制机制创新不足、忽视生态环境建设等问题。经过近6年的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共建"一带一路"正在向落地生根、持久发展的阶段迈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是下一阶段相关工作的基本要求。各地亦要加强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对接,正确处理地方具体目标与国家总体目标的关系,完善区域规划顶层设计,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各地开放发展的全面考核体系,促进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开放,助推内陆沿边地区成为开放前沿,带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共建"一带一路"是新时代全面提升我国区域对外开放水平的重点,也是我国构建面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个开放体系、更加积极主动对发展中国家开放的重要抓手。各省区市如何定位、如何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推动区域开放发展的重要课题。

  依托共建"一带一路"

  不同区域各展其能

  各省区市因地理环境和区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其功能定位也不尽相同。从目前各省区市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的方案和实践层面来看,我国的五大区域板块即西北、西南、内陆、沿海和东北地区,立足各自开放发展的比较优势,各展其能,呈现出不同特色。

  西北地区围绕文化特色做文章,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南地区发挥区位优势谋篇布局,云南位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枢纽地带,广西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合作平台,加大边境口岸建设力度,扩大国际经贸合作交流,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内陆地区借力中欧班列交通优势,打造对外开放经济高地;东部沿海地区依托良好开放条件,通过对接"一带一路"实现转型升级;东北地区打造向北开放窗口,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我国各区域开发开放已初步形成了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新格局。

  功能定位缺乏协调

  开放发展思路趋同

  应该说,我国五大区域板块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并寻求自身发展机遇,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出现的一些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区域规划缺乏协调,开放发展的理念相对滞后、思路差异不大。虽然各省区市陆续制定出台了对接"一带一路"的具体建设方案,但从规划的理念来看,各地只关心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仍然存在,争当区域中心的现象较多,缺乏相互协调。可以说,很多地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尚没有找到自身真正的独特性和区域优势。

  二是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缺乏体制机制创新。从各地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方案和操作实践看,很多地方对"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密集发展基础设施和争取国家建设项目非常重视,但对"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区域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却重视不足,"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在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方面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要素跨区域的有序自由流动。

  三是重视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一些地区急于发展经济和脱贫致富,特别是在地区考核中,往往把经济增长当成是硬指标,而把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绿色发展方面的指标看成是软指标,有的甚至只把坚持绿色发展当成口号,实际上并没有列入细化考核指标之中。

  四是过分依赖国家政策,缺乏内生发展动力。各省区市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争当"起点"和各种区域"中心",很大的一个动因就是想争取更多国家项目支持,获得更多优惠政策资源,而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内生发展动力的培育上。

  五是发展规划目标远大,缺乏科学保障措施。不少地区发展规划愿景远大,摊子铺得过大,却不切合本地实际,超过了本地财政和社会资本所能承受的能力;有的缺乏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深刻认识和科学判断,仍按照以往的经济增长模式制定发展目标和前景规划,缺乏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内外市场环境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与准确判断,对发展措施的科学论证不足,缺少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很难保证真正组织实施到位。

  立足实际、找准位置

  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

  如何更好对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区域开发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带一路"建设既要确立国家总体目标,也要发挥地方积极性。地方的规划和目标要符合国家总体目标,服从大局和全局。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倒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来。要立足本地实际,找准位置,发挥优势,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果,努力拓展改革发展新空间。这一指示精神为各地更好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区域开放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地方目标和国家总体目标的关系。各地应服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大局和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打破争当区域"老大"或区域发展"龙头"的旧观念,树立协调发展的新理念,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国家目标与地方目标之间的关系。要进一步立足本地实际,找准位置,发挥优势,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倒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来;建立健全各大区域内省与省之间的分工合作协调机制,密切区域分工合作,从根本上转变原有的利益格局,整合协调大区域资源优化配置,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抱团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和对外开放格局。

  另一方面,需进一步完善区域规划顶层设计,形成各省协调发展的布局。打破行政边界的限制,联合讨论制定区域开放发展规划,按照优势互补、各展所长的原则,在细化分工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省市的具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沿线城市分工协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品牌,在沿线地区形成"环境同治"的区域合作机制;着力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区域合作模式,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增强区域开放发展的协调性。

  与此同时,建立各地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考核体系。主要是建立以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的地区全面综合考核体系,充分发挥考核这根指挥棒对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开放发展的导向作用。加强以坚持创新发展为引领的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考核、以坚持绿色发展为引领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特别是要突出开放发展的主题,把协调发展放在各省区对接"一带一路"建设考核的重要位置,把坚持共享发展作为地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

  此外,各地要推广和试行已有的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正确行使政府职能,突出企业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方面的主体地位,注意发挥行业协会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服务功能,依托本地特色优势品牌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更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用好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组合,促进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更好实现优化配置,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收益。实现以上目标,需要切实推动区域合作,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的大局意识,积极开拓区域合作思路,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共同化解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在对内对外开放发展中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战略任务,采取更加有针对性、有操作性的具体举措,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取得区域开放发展的切实成效。

  (作者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